湄潭遵义行
(参加浙江大学青年教师西迁之旅后,要交的作业)
17年前,大二的时候,就听老先生讲过,浙大在湄潭时的光荣。当然心想,小瞧了母校啊。有些振奋,有些惋惜,更多的是疑惑:为何颠沛如此,反而成绩累累呢?
所以,这次是去寻找答案的。
我想象中的湄潭,应该是与之江校区差不多,青山绿水,世外桃源。到了一看,山水没这么秀,空气倒是清新。有点乱糟糟的县城,与七十多年前,会有些相似吗?
白天走了不少地方,匆匆看一眼遗迹,又赶去下一个地方;下午终于在文庙,听到情感充沛而投入的馆长,细细介绍了浙大的湄潭轶事,才渐渐对彼时的生活状态有个完整而模糊的想象。
这种想象,伴随着我回到酒店,吃晚饭,再经过长长的座谈,听各位青年老师讲科研讲形势讲压力,再回到房间,坐在书桌前,打开电脑,此时忽然涌出一阵喜悦:静下心来做点事情吧。
西迁,即是逃难。国破山河在,至少还有一片并不那么平静的土地,让师生在慷慨救国情之外,还能静下心来设计实验、演算公式、推敲文章。生活不易,学问里却是天地广、日月长,这是苦中最好的作乐吧。
斗转星移,如今的科研工作者,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很优沃了,但我们与现实或附势,或龃龉,让人时不时有想逃难的冲动,从繁琐中逃离,从压力中逃离,从空虚中逃离。有时,经过长途的旅行,终于找到一片小小的书桌,夜深人静,奋笔疾书,享受精神的清爽和自由,岂不快哉!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西迁的圣贤们,道德的修为自然要比我们高不少。于我们而言,闷雷一响,对他们而言,雨水已经滋润大地了。如果有什么非学不可,而又万难学会的,那也就在如此。这是湄潭遵义之行,我最大的收获。
2019年5月4日